第一黃金網5月31日訊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主權債務評級被調降應該算作一起重大事件,但上周評級機構穆迪(Moody's)調降中國信用評級后,金融市場卻若無其事。中國國內債券價格保持穩定,香港主要股指上周竟然還上漲了。
但是,這起未引發巨大反響的事件不應讓觀察人士產生自滿情緒。中國不僅有世界杠桿最高的企業部門之一——企業債務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約170%——它還在進行一項冒險行動,試圖將過于臃腫的影子金融部門限制在一定規模內。
市場的無動于衷更多反映的是中國金融體系的結構,而非隱藏其中的巨大的風險。事實上,外國評級機構對中國國內債券投資者的影響微乎其微,而外國投資者持有的中國債券合計僅615億美元,占總數的4%。
總之,截至2016年底,中國的外債余額為1.42萬億美元,僅相當于GDP的13%。中國擁有的巨額外匯儲備——目前為3萬億美元——這使得中國出現主權債券違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盡管如此,穆迪將中國的信用評級下調一級至A1還是應該會鼓勵觀察人士深入研究中國金融風險的奇特性質。雖然此次調降使中國與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及捷克處于同一信用級別,但中國面臨的挑戰與這些國家面臨的挑戰幾乎完全不一樣。
中國金融系統內在的風險主要來自于大批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違反監管規定的行為,它們從蓬勃發展的影子金融領域中獲得了可觀收益。據穆迪估算,過去5年,影子金融的規模擴大了兩倍,截至去年底已達9.4萬億美元,相當于GDP的約87%。
近幾個月來,中國銀監會等官方機構再次端出北京的權威,打擊了一長串不合規但常見的金融交易。有報道引用銀監會主席郭樹清的話稱,如果銀行業搞得“一塌糊涂”,他寧愿辭職。
但打擊造成了間接損害。對貨幣市場——影子金融流動性的來源——的擠壓已推動短期利率上揚,不僅提高了不合規交易的融資成本,合法的中型銀行、以及依靠貨幣市場融資來管理繃得過緊的資產負債表的企業的融資成本也增加了。
在中國,債券市場違約是相對較新的現象,2014年才允許出現第一起違約。但今年以來已發生13例違約,最近一例是5月底大連機床集團(Dalian Machine Tool Group)無力償還所發行債券的本金和利息,該集團是全球最大機床企業之一。
由于企業間擔保貸款的做法較為普遍,債務違約蔓延的可能性非常大。根據中國券商光大證券(Everbright Securities)的數據,中國近一半評級較低企業的貸款擔保額超過自身股本價值的30%。因此,雖然穆迪調降中國評級可能并不意味著一場明顯且迫在眉睫的危險,但它還是應當促使投資者注意中國不透明的經濟中蘊含的種種信用風險。(轉載自:第一黃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