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于8月5日至14日在黑龍江省伊春市舉辦首屆“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本屆論壇包括一場主論壇和六場分論壇,將于12日(本周六)舉行的主論壇聚焦“開發性金融與’一帶一路’建設”這一重大主題。
“一帶一路”建設可覆蓋全球范圍內接近70%的人口,這意味著,“一帶一路”建設的資金需求量較為巨大。依據亞洲開發銀行所做測算,從2016年至2020年的五年時期中,除中國外亞太地區國家僅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的需求就大約為每年5030億美元,但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資金供給量總額僅為每年1960億美元,由此可見,供給量和需求量之間的差額將達到每年3070億美元,約占所涉及地區GDP的5%。按照這一比例進行推算可知,“一帶一路”全部覆蓋區域中的基礎設施投資缺口將會超過每年6000億美元,這一巨大缺口的背后含義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以開發性為主的主要國際金融機構的資本金總規模不過5134億美元,換言之,即便將上述所有開發性金融機構的資本金全部用于投資“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也還不能彌補這一項目一年所需的資金量。
央行副行長殷勇在會上表示,資金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毫無疑問,對于“一帶一路”建設資金需求的滿足,開發性金融應發揮主要作用。
然而,傳統的開發性金融業務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據殷勇介紹,首先,在傳統的開發性金融中,我們通常對選定的項目直接開展貸款融資,但開發性金融資金有限,可用資源往往被少數項目全部占用,很難發揮杠桿效應以滿足更多項目的資金需求。
其次,與商業性金融不同,開發性金融采用保本、微利的基本模式,這一模式隱含一定程度的暗中補貼,主要體現為利息補貼。由于補貼沒有顯性化,我們在進行談判和做出決策時往往意識不到這種補貼的程度。同時,由于開發性金融看上去還可以微利,受益國家對這種暗補往往并不買賬。
此外,開發性金融的資金成本相對較低,導致不同國家或不同項目之間存在攀比情況。由于開發性金融往往對少數項目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項目集中度比較高,其在項目建成后存在比較大的道德風險,比如選擇性違約,也就是“賴帳”風險。因此,開發性金融的傳統模式很難滿足“一帶一路”的巨大資金需求。
因此,為了盡可能發揮開發性金融的杠桿作用,提升開發性金融的效力,殷勇建議,四個方面值得探討。第一,開發性金融有限的資金應當盡可能用于股本投資,從而撬動更多的債務融資。第二,開發性金融資金應當盡可能用作劣后級資本,承擔更多風險,從而撬動更多的股權投資跟進。第三,盡可能采取公私合營模式,更多撬動私人部門投資。第四,開發性金融資金應當盡可能投資基礎設施、國家安全相關的正外部效應強的項目,給市場、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更多的公共品,從而撬動其他更多項目的投資,使得其他項目在商業上更具有吸引力和可持續性。
“一帶一路建設面臨比較多的風險,約一半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都在投資級以下。發揮資金的杠桿效用以后,就可以運用分散化的手段完善一帶一路開發性融資的風險管理,有限的開發性金融資金,就可以避免集中在少數大型項目上!币笥路Q。(轉載自:新浪財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