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經濟呈現金融危機以來最明顯的穩定復蘇態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0月10日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WEO)報告中,將今年的全球增長預測上調到3.6%,明年上調到3.7%,顯著高于2016年3.2%的全球增長率——這也是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IMF還將中國今明兩年增長預測分別上調0.1個百分點至6.8%和6.5%。IMF表示,至此全球經濟復蘇已基本確立。
綜合來看,此次全球經濟復蘇呈現出幾個特點:
首先,復蘇在發達國家大范圍發生,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都在提速。IMF最新將美國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上調0.1和0.2個百分點至2017年增長2.2%,2018年增長2.3%。IMF強調,美國經濟增長正經歷1850年以來第三持久的時期,并且有望成為第二持久的時期。巴克萊銀行認為,全球主要發達國家或地區開始帶動全球經濟擴張。美國經濟平均增速將繼續保持在2%,經濟增長仍受到消費推動,美元走弱有助于出口,預計2018年美國經濟增速為2.2%。
歐洲經濟方面,歐洲制造業PMI已升至201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歐元區經濟信心調查甚至達到了危機前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歐元區失業率達8年來最低水平,這是德國統一后的低點。巴克萊認為,歐元區下半年仍然以穩定的增速擴張,預期2017年歐元區經濟增長為2.2%,2018年為2.0%。日本經濟的增長超出潛在增速,由于日本國內消費需求強勁,在全球需求好轉的背景下,加上投資支持的增加,日本的出口量也將擴張。預計日本2017年和2018年經濟增速分別達到1.6%和1.5%。
其次,新興市場的復蘇態勢在增強。IMF在最新報告中上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并將中國今明兩年增長預測分別上調0.1個百分點至6.8%和6.5%。巴克萊銀行預計,今年三季度、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分別為6.5%、6.3%,2017年全年增速為6.8%,超出預期;中國經濟增速在2018年將放緩至6.4%。印度也是新興市場重要的增長支撐。IMF將印度2017年經濟增長從先前的7.2%下調至6.7%,不過,IMF預計印度明年增長可到7.4%。除了中國和印度經濟穩步增長外,俄羅斯和巴西也在“觸底”后走出衰退,呈上升趨勢。
第三,此次全球復蘇仍屬于周期性的復蘇,即經濟衰退后的修復階段。換句話說,金融危機以來的一些改革推動了復蘇,但還有一些改革仍然不到位。未來,短期內全球經濟上行仍有一定可能性;但中長期來看,由于不少改革還不到位,下行風險較大,因此急需推動落實改革。另外,長期資本過剩環境下刺激起的資產泡沫和債務擴張,也形成了未來值得警惕的風險因素。
第四,政治對全球經濟復蘇的影響在顯著增加。在資本過剩的時代,傳統經濟學的規律似乎已經不起作用了,比如金融危機后,在全球央行大放水背景下的持續低通脹,就成為一個讓經濟學界困惑的謎,連美聯儲主席耶倫也為之不解(或者裝做不解)。在全球資本過剩的背景下,影響資本流動、刺激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發生了變化,政治開始成為關鍵影響因素!疤乩势胀洝、“美國優先”、英國脫歐、各國減稅政策競爭等等,都是政治影響經濟、引導資本流動的現實案例。身處其中,中國的政治家也要明白當前的格局,以政治因素來借勢,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比如吸引更多國際資本進入中國市場)。
全球經濟復蘇的態勢確立,改善了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有助于拉動中國經濟增長。事實上,在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能達到6.9%,對外貿易同比增長從負轉正就起到了一定作用。2017年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3.1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9.6%,其中出口增長15%,進口增長25.7%。如果全球經濟復蘇在今、明兩年持續,這對結構調整下的中國經濟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緩沖環境,更為中國深化改革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窗口期。
應該注意的是,在全球經濟復蘇態勢增強之時,中國經濟增速仍在放緩的軌道上,這與安邦咨詢(ANBOUND)提出的中國經濟長期趨緩的“金字塔模型”是一致的。需要引起警惕的是,中國經濟的一些風險因素仍在惡化,其中債務問題尤其突出,高企的企業債務、規?捎^的政府債務以及逐漸增加的家庭債務,成為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誘發器”。IMF也認為,中國經濟的下行風險主要集中在伴隨債務水平攀升的金融市場的穩定性方面,F在全球經濟環境向好,意味著全球市場信用環境會有階段性的穩定,這將為中國去杠桿、去產能、去庫存提供回旋空間和轉圜時間。中國應該抓住這個難得的窗口期,渡過深化改革的陣痛期,找準政策方向和政策著力點。正如安邦首席研究員陳功此前所分析,“對于人民幣而言,今后中國最大的政策對應方案,不是貨幣政策方面的調節,真正的挑戰在于經濟增長,在于消費市場,尤其是制造業的穩定和發展”。如果中國浪費了當前的這個窗口期,在下一個階段將會同時面臨更大的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雙重壓力。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全球經濟已呈現出穩定復蘇的態勢,這為中國經濟深化改革提供了回旋空間和時間,中國應該抓住難得的窗口期,推動從金融市場、產業結構到市場開放的一系列改革,爭取在全球經濟周期性復蘇的窗口期內完成最關鍵的改革和調整,為下一階段的發展奠定相對扎實的平臺。(摘自《每日經濟》第55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