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2018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強調,2018年將繼續壓縮同業投資,將特定目的載體投資作為監管檢查重點,對委外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促進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即是劍指空轉行為。而事實上,市場與監管的態度均表明,同業投資,正是“脫實向虛”的一個環節。
亂象叢生的同業投資
同業投資指的是金融機構購買或委托其他金融機構購買同業金融資產或特定目的載體的投資行為。業內通常認為,同業投資在廣義上指的是銀行之間及信托、證券等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資金融通業務,包括存放同業、拆出資金、買入返售、票據業務、信托收益權轉讓等;而狹義上則就是指銀行自營資金投資特定目的載體,比如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信托投資計劃、保險業資產管理機構資產管理產品等。
“同業業務中最大的風險聚集地,或者說風險載體就是同業投資,其發展迅速,且問題頻現!眹医鹑谂c發展研究室副主任曾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幾年,銀行表內業務中,傳統貸款占比一定程度在下降,而金融投資類占比上升,除了直接持有的金融債券外,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同業投資。曾剛認為,作為重要的通道,銀行通過同業投資將原來某些表內貸款投入到政策不允許的領域,如房地產、政府融資平臺等,有些銀行則是利用同業投資業務規避集中度、合意貸款、資本充足率等要求,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監管套利。套利之外,為了謀求更高收益,銀行也會嘗試在同業投資的框架下通過基金公司等加杠桿行為。
此外,在同業投資基礎上,此次工作會議還將特定目的載體(SPV)投資列為重點。目前,這類投資多為銀行理財借道信托、券商資管計劃、基金子公司資管計劃、私募ABS(資產證券化產品)等載體,繞過監管進行表外投資,資金去向往往是不符合宏觀調控政策的房地產、融資平臺和“兩高一!逼髽I等。
風險高企 監管著手治理
銀監會在“四不當”檢查中總結道,同業投資特定目的載體(SPV)未做實穿透管理,其實質為銀行放貸行為,但未按照表內貸款納入信用風險管理框架,也未足額計提資本和撥備。
銀監會在“三違反”檢查中發現,同業業務涉及問題金額7897億元。主要表現為:同業資金投向房地產、融資平臺或“兩高一!毙袠I等限制性領域;違規接受或提供第三方擔保、兜底承諾,違規簽訂抽屜協議、陰陽合同等。
此外,銀監會在“三套利”檢查中發現,有的銀行在期末時點,將風險權重相對較高的同業資金繳存央行,期初立即轉回,人為調節會計報表和風險權重,虛增資本充足率,調節收益。針對資金內部循環的問題,銀監會查出同業業務涉及金額1745.48億元。主要表現為:通過同業投資等充當他行資金管理“通道”,賺取費用;通過同業繞道,虛增資產負債規模、少計資本、掩蓋風險。
“上述行為或造成監管體系與宏觀調控一定程度上的失效,也會令債券市場波動,最后給銀行帶來風險!痹鴦倧娬{,考慮到其存在的風險隱患,應從多方面進行監管。
例如,近期銀監會重罰的廣發銀行僑興案13家出資行,罰款總金額接近始作俑者廣發銀行,就因為這些出資行通過同業投資放貸,違規接受了交易對手的擔保。(轉載自:金融時報)